赵世华教授团队发三篇高水平期刊论文深入阐述心脏磁共振无创评估心肌纤维化的价值|环球观速讯

2023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磁共振影像科赵世华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IF:39)、Science Bulletin(IF:20)以及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IF:16)三大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三篇高水平学术论文。这三篇文章分别从三个方面展示了该团队最新的学术成果:基础研究方面,王毅晖博士等揭示了钙整合素结合蛋白2(CIB2)基因与房颤的密切联系;临床研究方面,杨淑娟博士等发现了心内膜下受累是肥厚型心肌病(HCM)不良预后的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亚型;专家评价方面,赵世华教授等深入阐明了心脏磁共振(CMR)无创评估心肌纤维化的价值。

一、房颤——CIB2基因


(资料图片)

5月2日,赵世华教授团队在房颤机制研究上取得新突破,首次证实了CIB2是心房特异性表达基因,该基因与心房病理重构高度相关,且可以影响房颤疾病的进程。这是继赵世华教授团队发现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的特异性因子——整合素β1D后,第二次在心血管领域顶级期刊Circulation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这两项工作均由第一作者王毅晖博士在三年博士期间于阜外医院国家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完成。

心房扩大或纤维化往往是房颤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探索心房特异性表达且与心房重构相关的基因,是治疗房颤的关键所在。该研究团队首先利用高通量转录测序发现CIB2是心房组织特异性表达基因,并利用敲除以及过表达转基因小鼠模型明确该基因可以有效抑制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率。进一步通过生物分子技术手段,明确CIB2基因可以显著抑制传统致病钙调神经磷酸酶通路活化,继而降低心房纤维化,最终抑制房颤的发生与发展。

CIB2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心房重构

该研究是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发现了房颤治疗的特异性新靶点CIB2,为后续开发高特异性的房颤治疗手段提供有力的证据,对涉及该通路的其他疾病的治疗亦有重大的意义。

CIB2抑制心房重构和房颤的机制

二、“病理影像化”新工具——心脏磁共振

5月15日,赵世华教授、陆敏杰教授、朱乐怡博士与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NHLI)Sanjay K. Prasad教授联合撰文,在Science Bulletin发表了题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imicking pathology detects myocardial fibrosis: a door to hope for improving the whole course management”的专家述评,针对CMR评估心肌纤维化的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心肌纤维化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学基础,也是众多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CMR成像具有无创、在体评估心肌组织学特征的优势,不仅能动态跟踪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组织学变化,还可以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相媲美。该文基于目前CMR评估心肌纤维化最为成熟的两种技术即LGE、T1 mapping及细胞外间质容积分数(ECV)的临床应用价值,从疾病诊断、临床决策以及危险分层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

CMR识别的心肌纤维化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此前,赵世华教授不仅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imaging期刊上强调影像映射病理的新概念,还在《磁共振成像》杂志撰文提出“病理影像化”,为心肌无创性组织学识别开启了新视角。本次赵世华教授基于其对心血管疾病影像诊断丰富的临床经验及其团队丰硕的CMR研究成果,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在该文强调了CMR无创识别及量化心肌纤维化的强大作用,以推进心血管病诊疗的新发展。

三、肥厚型心肌病LGE新亚型——心内膜下受累LGE

5月17日,赵世华教授团队(第一作者杨淑娟博士)在HCM临床研究上获得新进展,首次提出了心内膜下受累LGE是HCM不良预后的LGE亚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JACC: Cardiovascular Imaging杂志。这也是继2022年赵世华团队(第一作者李静惠博士)在Radiology杂志撰文“Subendocardial involvement as an underrecognized cardiac MRI phenotype in myocarditis”。

心肌纤维化是HCM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可通过LGE无创评估心肌纤维化。LGE小于15%的HCM患者被欧美指南认为是猝死的低风险人群,但部分患者仍然会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是否存在特定的LGE亚型与HCM的不良临床预后相关?心内膜下LGE往往是缺血性心脏病常出现的强化模式,但少数HCM患者未合并冠心病却出现心内膜下受累LGE。该LGE亚型的预后意义尚不清楚。该研究以此为出发点,系统探讨了不同LGE特征与HCM临床预后的关系。

该研究团队回顾性纳入了497例HCM患者,并对其进行了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表明,HCM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与LGE的范围趋向于非线性的关系:当LGE<15%时,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并不因LGE范围的增加而变化;当LGE≥15%时,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随着LGE范围的增加而增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在LGE<15%患者中,与HCM不良预后相关的LGE特征是心内膜下受累LGE;与此相反,在LGE≥15%患者中,与不良预后相关的LGE特征则是LGE范围。

不同LGE特征在HCM中的预后价值该研究总结、分析了大样本肥厚型心肌病中国人群的LGE特征,并深入探讨了LGE特征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预后意义,首次提出了心内膜下受累LGE具有潜在的预后预测价值,为精准构建肥厚型心肌病危险分层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